展覽海報
2022年3月25日,由北京畫院主辦的“延安→北京:北京畫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在北京畫院美術館正式開展。今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0周年之際,北京畫院特別開啟了院史研究專列,第一站就從延安出發,回溯北京畫院與延安之間一段特殊的情緣。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代表合影 吳印咸攝
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毛澤東親自主持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并在會上做了兩次重要講話。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在《解放日報》上正式全文刊登。毛澤東在《講話》中指出了文藝創作“為群眾的問題”和“如何為群眾的問題”,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延安革命根據地藝術創作的出發點和方向,影響并塑造了延安藝術家群體的獨特風格,同時也將“為人民群眾創作”的文藝運動推向全國,成為日后新中國藝術創作的根本指導方針,引領著中國文藝的發展方向。
莊言 前線 12cm×11.5cm 無年款 黑白木刻
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作為延安藝術人才聚集地的魯迅藝術學院也成為實踐“為人民群眾創作”的先鋒陣地,開始探索更加適合群眾的藝術創作主題和表現形式。群眾形象、百姓生活、新的政策等素材在《講話》精神的引領下開始形成延安地區主要的藝術創作內容,“剔黑成白”也逐漸成為延安版畫創作者的共同風格特點。
莊言 前線歸來12.5cm×9.5cm 1939 黑白木刻
在當時的延安,生活條件和創作環境都很艱苦,油畫和國畫等創作材料非常稀缺,但木刻版畫所需的原材料可取自當地盛產的梨樹,只需就地取材截一段梨樹,鋸成板,再用石頭磨平,幾把木刻刀和梨木板就能自畫自刻,還可以利用中國傳統的印刷方法,快速印出張張相同的木刻畫,第一時間將畫作送到工農兵手中,成為敵后抗敵宣傳的重要力量。
鄒雅 攻城 24cm×10.5cm 1944 黑白木刻
木刻版畫黑白色彩對比鮮明,畫面語言生動寫實,利于突出敘述性。為了方便群眾理解、使作品更加貼近群眾的藝術審美偏好,延安的藝術創作者們不斷探索新的創作手法,從對西方版畫現實主義風格的學習轉向借鑒中國民間藝術形式,融入中國年畫、剪紙等民間藝術元素后創作了大量反映革命生活的版畫作品,在注重結合作品內容與表現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時代風格,宣傳革命的同時也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力量。
鄒雅 一支槍(5)、(6 ) 10cm×9.5cm 1941 黑白木刻
談到本次展覽策劃理念時,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介紹說:“1957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北京畫院成立。前期藝術家的組成(含特聘畫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曾活躍在北京畫壇的藝術名家;二是來自革命隊伍的美術工作者;三是各藝術院校畢業或北京畫院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而從延安來到北京畫院的藝術家,據我們現在統計至少有八位:莊言、崔子范、鄒雅、田零、辛莽、張仃、劉迅、夏風?!?/p>
鄒雅 扭秧歌 13cm×10cm 1943 黑白木刻
吳洪亮說:“我們所推出的‘延安→北京:北京畫院院史研究展之一’就是在文獻的支撐下,將藝術家們早期的版畫作品及此后不同時期的創作對照展出,呈現一個在歷史沿革中變化的藝術軌跡,以視覺實證的方式揭示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與藝術發展的關系,與今天的關系?!?/p>
夏風 小八路 17.4cm×24cm 1942 黑白木刻
一層展廳將集中呈現幾位老藝術家在延安時期的版畫創作,如莊言的《前線歸來》《前線》、鄒雅的《掌握新武器,學習新文化》《扭秧歌》《攻城》、夏風的《小八路》《打谷場上》《秋收》等作品;二層將呈現老藝術家們來到北京畫院后,他們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新中國的建設,創作取材貼近群眾,根據新生活的需求不斷創新,探索不同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進行的國畫、油畫等創作。
夏風 打谷場上 13.8cmx22.6cm 1944 黑白木刻
從延安時期被點亮的燈塔,到烽火抗戰歲月的艱難,再到新中國的繁榮祥和,這段旅程記錄了北京畫院與延安一段薪火相傳的歷史,展覽將持續至4月24日,北京畫院美術館邀請您一起踏上這段從延安到北京的藝術之旅。(本文圖片來自北京畫院美術館)
夏風 秋收 12.2cmx17.6cm 1947 黑白木刻
八位來自延安藝術家的簡介
莊言(1913-2002)
1921年在上海美專學習繪畫。1937年10月赴延安,入陜北公學,第1期畢業后到武漢中國青年救亡協會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同年2月與力群、錢辛稻、金浪在魯藝舉辦四人前方繪畫聯展。1942年與馬達、焦心河在魯藝舉辦三人展。1944年至1947年在魯藝美術研究室任研究員。1965年2月進入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曾任副院長。
莊言 修船廠 63cm×82cm 1958 布面油彩
崔子范(1915-2011)
1940年至1945年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延安高級黨校學習。1949年后歷任北京醫院政委,國務院城市建設部勘察測量局局長。1956年10月調文化部參與籌建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1957年北京中國畫院正式成立,先后任副院長兼秘書長、黨支部書記等職。
崔子范 北京畫院創建三十周年紀念 81.5cm×49cm 1987 紙本設色
鄒雅(1916-1974)
原名亞民,又名大雅,別署“老木匠”。1938年入延安魯藝學習,美術系第二期學員。此后在太行、晉冀魯豫等敵后抗日根據地從事美術宣傳工作。1940年至1942年在魯藝木刻工作團任教員和木刻創作員。1949年后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副社長等職。1973年出任北京畫院院長。
鄒雅 山谷新貌 97cm×177cm 1973 紙本設色
田零(1916-1997)
原名劉瑞峰,筆名青望。1939年入延安魯藝學習,美術系第三期學員。1940年畢業于華北聯合大學美術系。1950年任天津藝術館副館長。1953年進入北京人民美術工作室,從事油畫創作。曾任北京畫院油版畫組組長。
田零 剝玉米 127cmx76cm 1958 紙本設色
辛莽(1916-2007)
原名吳裕春。1938年赴延安,入陜北公學。1939年春入延安魯藝學習,美術系第三期學員。后在華北聯合大學美術系任教。1944年回到延安,在魯藝美術系任研究員。1965年2月進入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
辛莽 火車之一 28.5cm×39cm 1952 速寫
辛莽 火車之三 28.5cm×39cm 1952 速寫
張仃(1917-2010)
原名貫(冠)成,字豁然,號它山。1932年入北平美術??茖W校國畫系,學習中國畫之余兼作漫畫。1937年在南京參加由葉淺予領隊的抗日漫畫宣傳隊。1938年作為抗日藝術隊領隊到陜北榆林地區和內蒙古抗日宣傳,同年秋到延安,后執教于延安魯藝美術系。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北京畫院兼職畫家。
張仃 春山寂無音,白云自卷舒 137cm×70cm 2009年 書法
劉迅(1923-2007)
1940年赴延安,入延安魯藝學習,美術系第五期學員。1949年調入北京籌備《人民畫報》出版工作,任編輯部主任、連環畫報主編、人民美術出版社美術創作部主任。1979年出任北京畫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
劉迅 潑墨 69.5cm×69.5cm 1989 紙本設色
夏風(1924—2010)
原名夏石蒲,又名石瀑。1930年入河南藝術學校,1933年考入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1936年進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深造,師從林風眠。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魯藝學習,美術系第三期學員,后任魯藝美術部美術研究室研究員。1958年進入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曾任藝術室主任。
夏風 出鋼 19cm×14cm 1949 套色版畫
夏風 天寒心熱 113cm×62.5cm 1964 紙本設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