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嘉賓合影
3月25日,由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臺、服務器藝術聯合主辦的“貞下起元:真實之虛幻 虛擬之現實”線下論壇在北京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曉力
本次論壇發起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古睿學者劉曉力教授在開場致辭說:人類正在多極化博弈中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劇變,一極是物理世界中人類肉身的力量,一極是數字技術虛擬世界的力量,另一極則是人類理性和道德的內在力量。今天,我們意識到,人類已經不期然地走進了元宇宙這個虛實混合,虛實不可分辯的實在論事件中?,F實世界一定是真實的嗎?虛擬世界一定是虛幻的嗎?人類關于外部世界的信念和感知如何才是可靠的?人類未來的命運如何?這一系列哲學問題的追問,必將開啟人類認知發生巨大變革的新世代。當一切言說元宇宙的泡沫破裂,舊世界最后的盛宴散盡,元宇宙這個包括巨大不確定性卻有著無限可能性的世界正在向我們敞開,如果相信人類還值得拯救的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行動,探討元宇宙所依賴的底層數學、邏輯和技術的新選擇。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循環往復,周流不息。也許,這就是我們共同發起這個論壇,名為“貞下起元”的本意吧!
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長宋冰
本次論壇主辦方代表、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長宋冰女士在開場環節中介紹說:人類自身和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個深刻的大轉型、大變革,推動這個轉型的一個重大力量之一就是加速發展的前沿科學和技術以及它們的廣泛應用。這個轉型正在改變我們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思考,也在顛覆我們幾百年來奉為圭臬的組織社會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體系。
服務器藝術創始人謝蓉
本次論壇主辦方代表、服務器藝術創始人謝蓉女士致辭說:雖然我們的行動因疫情受到了局限,但行進于精神世界里的腳步卻從未停歇。今天,我們即將在這里展開的“貞下起元:真實之虛幻,虛擬之現實”分享與討論,或許就如一束光,可以驅散霧霾,并照亮未來之路……
論壇現場
“現在,我們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轉型時刻,但是我們現在的大轉型遇到的挑戰比之前更加嚴峻,氣候、人口、經濟體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危機常態化、復雜化、高頻率化,人文和科技思想也更加分裂。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是變得失序、分裂、崩潰,還是按照馬斯克的設想移民火星?或許元宇宙是一個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和方法:也就是在現實世界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再重新到一個新的世界去試驗?!皺M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教授分享了他的觀點。
來自產業界、科學界、哲學界與藝術界的朱嘉明教授、何展先生、翟振明教授、王興先生等19位嘉賓分別圍繞 “新物種新文明的‘開疆拓土’?元宇宙的底層技術與未來場景的暢想”、“數字時代與創造力:2021年的加密藝術實踐”、“人類認知新世代:虛擬現實與造世倫理”、“數字原住民與元宇宙‘開拓荒者’分享會”展開分享和討論,在多面向的交流與啟發中增進相互認識、發掘思想資源、形成關鍵議題、開啟未來合作。
以下是四場論壇的討論主題:
01
新物種新文明的“開疆拓土”?
——元宇宙的底層技術與未來場景的暢想
2021年,最火爆、最有爭議、最有想象空間的概念就是元宇宙。從技術方面來看,支撐元宇宙發展的底層技術有哪些?距離元宇宙落地應用還有多大的差距?未來有哪些應用場景?
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
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教授的主旨演講以《元宇宙:人類大轉型時代下的革命性選擇》為主題。他認為,我們人類歷史大概經歷了三次歷史重大轉型:軸心時代、文藝復興時代、工業革命時代。并從經濟、社會、政治、思想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轉型的原因。目前,我們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轉型時刻,但是我們現在的大轉型遇到的挑戰比之前更加嚴峻,氣候、人口、經濟體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危機常態化、復雜化、高頻率化,人文和科技思想也更加分裂。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是變得失序、分裂、崩潰,還是按照馬斯克的設想移民火星?或許元宇宙是一個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和方法:在現實世界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再重新到一個新的世界去試驗。
圖片英偉達中國區Omniverse負責人何展(線上接入)
英偉達中國區Omniverse負責人何展帶來以《文化、藝術與科技的交融-Omniverse帶您進入全新的數字化世界》為題的主旨演講。他說,計算機視覺、AI和深度學習、VRARXR技術、物理模擬技術和超級算力的融合會幫助每一個人都能夠都可以去創建自己的數字作品、數字世界,而NVIDIA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可以幫助大家實現這樣的可能。
何展認為,從技術看AI數字人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0時代做到了影視級別超寫實、AI換臉等等,這部分已經逐漸邁向成熟期;2.0時代可以做到AI生成超寫實、AI實時驅動3D超寫實數字人;3.0時代的夢想是實現藝術的需求迭代,AI數字人可以實現AI賦能的性格培養、低代碼無代碼構建、支持虛實結合交互的數字人等。另外,數字化世界一個重要的應用是數字孿生,也是正在解決的一個重大挑戰,目前已經做到了未來數字工廠,數字孿生地球、伙勢蔓延模擬、5G信號模擬、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工廠仿真、智慧數字虛擬形象等,數字孿生有特別巨大的市場潛力。
元宇宙與未來資產研究智庫Meta Z創始人陳序(線上接入)
元宇宙與未來資產研究智庫Meta Z創始人陳序圍繞《元宇宙:通往人類身份的解放之路》,試圖回答元宇宙的意義是什么?它僅僅是現實的延伸嗎?僅僅是更大、更好的互聯網?或者是更低延時的互聯網嗎?他認為,元宇宙的重要標準是“身份”。身份、價值和體驗被陳序認為是元宇宙的三大要素,體驗的部分大家都可能會體會到,價值的部分是在元宇宙里建立起自己的經濟系統,但最重要的還是身份。如果個體在元宇宙里不能根據他的需要建立多重身份,那元宇宙擴張的所有經濟要素歸屬于誰?在元宇宙里形成的數據歸屬于誰?只有個體的身份被發展起來,元宇宙才在個體上發展的歷史上有了他的正當性。
與談環節,線下嘉賓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左一)、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講師展翼文(左二)與線上嘉賓英偉達中國區Omniverse負責人何展、元宇宙與未來資產研究智庫Meta Z創始人陳序。
與談環節,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講師展翼文與三位演講嘉賓繼續展開討論。展翼文老師開場提到哲學家趙汀陽的一個觀點:現代社會、數字時代人的身份本來是多元的,但是元宇宙可身份疊加的隨意性,會不會帶來主體性的喪失或者是任意的分裂?
元宇宙與未來資產研究智庫Meta Z創始人陳序回應到:從某個角度看,人類整個文明進步的歷史(尤其現當代)都是在把個體變得更加容易得“精神病”而不是相反(早期人類的絕大多數個體并沒有多個自我)。問題是,如果對多元自我的體驗與認知僅僅依賴個體利用語言文字(思想)工具的能力,僅僅建立于個體內在知識與思考力發展的基礎上,就可能永遠(或極長期)地停留在少數人的秉賦或優勢,但是,顛覆性技術在元宇宙中應用,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嘗試這一進化過程,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某一個子人格、某一個傾向自我獨立出來,推動其成長。
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在討論中提到,不要認為“元宇宙”是為我們在座的人甚至00后設計的,元宇宙的可能生命力和演變歷史很多是一種“假設”,它是為后人類社會準備的。元宇宙真正的基礎是數學,元宇宙和拓撲學的關系,這些都是我們要拓展的領域。借元宇宙這樣一個歷史契機,把人類所有的局限性在最大程度上予以突破。
02
數字時代與創造力:2021年的加密藝術實踐
在區塊鏈的技術應用板塊中,數字藝術品因與NFT(非同質化通證)結合變身為被貨幣化的加密藝術。加密藝術的發展歷史并不長,但近期在交易上呈現爆發式的發展趨勢,2021年加密藝術是如何發展的,有哪些最新的發展動態?
加密藝術家、數字化合物發起人王興(線上接入)
加密藝術家、數字化合物發起人王興以《數字時代與創造力:2021年的加密藝術實踐》為題,從CG、頭像、觀念藝術、金融工程、加密原生五個關鍵詞切入了2021年的藝術實踐。CG行業的資源積累能幫助區塊鏈行業突圍;頭像項目回答了為什么加密原生是新事物以及與幣民有什么關系;觀念藝術早期有影響力的案例是Loot,代表著加密藝術開始擺脫美術范疇;金融工程被用來形容Pak的作品,這是一種區塊鏈獨特藝術語言的提煉,從這里我們開始看到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加密藝術的必要性;加密原生則是我們一直想要實踐的創作方向。即用區塊鏈技術作為藝術語言,同時表達區塊鏈的人文內涵,藝術或許應該有辦法間接表達,藝術或許應該有更寬容的參與環境。
與談環節,線下嘉賓獨立紀錄片導演、藝術家、當代藝術攝影批評人袁園,當代藝術家、華東理工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成卓,加密藝術年鑒主編、數字化合物聯合創始人郭成(自左至右)與線上嘉賓加密藝術家、數字化合物發起人王興,Nervina Labs 創始人王博
與談環節,獨立紀錄片導演、藝術家、當代藝術攝影批評人袁園與加密藝術家、數字化合物發起人王興,當代藝術家、華東理工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成卓,Nervina Labs 創始人王博,加密藝術年鑒主編、數字化合物聯合創始人郭成,圍繞加密藝術、區塊鏈、數字藝術等話題展開討論。
獨立紀錄片導演、藝術家、當代藝術攝影批評人袁園
獨立紀錄片導演、藝術家、當代藝術攝影批評人袁園首先提出了兩個案例,第一個是創下6900萬美元交易記錄的NFT藝術家Beeple剛剛辦了一個線下展覽,展出的卻是傳統繪畫和印刷作品;另外一些通過加密貨幣和NFT獲得利益的人斥巨資收藏物質化的藝術作品,例如畢加索的繪畫、賈科梅蒂的雕塑等,這是彌合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鴻溝,還是對加密藝術的否定?同時解釋到,沒有比特幣,就沒有區塊鏈,也沒有現在NFT和加密藝術,理解加密原生的關鍵不是區塊鏈技術,而是比特幣的加密原生意義,它挑戰的是自公元前7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國家壟斷的法定貨幣機制,所以當我們談論加密原生藝術時,談論的是改變現實世界的觀念和實踐,而不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加密藝術年鑒主編、數字化合物聯合創始人郭成
加密藝術年鑒主編、數字化合物聯合創始人郭成回應到,Loot的出現已經從對視覺的追求進化到對抽象觀念的表達。但是我們無法擺脫真實的身體,所以對于線下的展覽來說實體的質地仍然是重要的。藝術和區塊鏈從業者彼此試著尋求和解,都試圖把NFT敘事整合到正統藝術史的線索當中。
當代藝術家、華東理工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成卓
當代藝術家、華東理工大學及電子科技大學兼職教授成卓認為,加密藝術不只是為了區別于CG、數字藝術的一種視覺化的藝術類型,而是希望通過區塊鏈、加密技術自身的邏輯,能夠去擴展藝術的邊界,以及反映對現實社會、對人性的更深層的認識。我在我的新作品創作中,運用了區塊鏈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共識和共識流動的概念,其實社群共識改變事件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實驗。藝術家就是要揭示出這種邏輯、現象或者人性畫像,關于人與現實、虛擬的問題,藝術家們應該通過虛擬反過來認識我們所處的現實問題,或者我們人類自身意識的問題。加密藝術可以通過虛擬來反觀現實,來改變世界。
Nervina Labs 創始人王博(線上接入)
Nervina Labs 創始人王博認為,在加密世界,投機或者是市場行為往往是一種價格發現的行為,我們不能因為這件東西看不懂所以就沒有價值。比如一些頭像類的項目,其實是創造了一種跨域、跨時空的連接。它就是一種社群、一種文化、一種吸引力、一種向心力等等。
03
人類認知新世代:虛擬現實與造世倫理
所謂元宇宙,一種通俗的說法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創造出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的數字生活空間。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現實生活將可能愈發依賴基于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生活,甚至在相當程度上為后者所替代。虛擬現實技術既是科技領域的研究實踐,也是社會倫理層面的探索性試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會因此得到重塑,我們也不得不面對虛擬現實對社會倫理的沖擊。
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段永朝
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段永朝以《元宇宙:舊世界最后的盛宴》為題做主旨演講,他認為目前的元宇宙存在三個特點:圈地、收割、泡沫,以及三個誤區:元宇宙技術等同于VR;元宇宙應用等同于游戲/仿真/數碼藝術體驗;簡單的把元宇宙認為是新一輪商機。呼嘯而來的“元宇宙”,創造了虛實世界的盛宴,也成就了舊世界最后的狂歡。而深思它所秉持的底層邏輯,或許是跨語際對話與思想必須燃起的篝火,我們應該從“感知”、“想象”、“秩序”三個維度重新理解元宇宙。深思元宇宙,既要從世界體系與秩序重構的角度切入,也要從技術內化于人的認知升維的層面延展,這將是一場學術思想與產業發展、社會建構的交織與互動。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翟振明(線上接入)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翟振明以《元宇宙的哲學玄念》為題做主旨演講。他從原子世界與比特世界的對比談起,認為元宇宙基本屬于比特世界,而現時代正是比特世界爆發的時代。他提出了擴展現實的概念,指出這是一個比元宇宙更廣泛的概念,即 Expanded Reality,主要是包括了人通過網絡化的VR對物聯網的操控,即通過avator實施對物理世界的因果控制。
他提出了虛擬現實的兩大原理,及強人工智能的反圖靈認證判準,指出其背后預設了怎樣的哲學概念。他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造世倫理學”概念,把倫理學的內容延伸到人如何創設自然規律的層面,并把“人是目的”作為倫理原則的最終底線。他還介紹了親自設計的已經運行多年的“虛擬與現實無縫穿越體驗系統”,并在最后展現了二十多年前他制定的虛擬現實時間表如何在實際歷史進程中得到了部分印證。
與談環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曉力,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朱銳,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段永朝(自左至右)
在與談環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劉曉力作為主持人,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朱銳,信息社會50人論壇執行主席、葦草智酷創始合伙人段永朝針對元宇宙問題從哲學層面進行了探討。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說到,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早期研究中,Tower of Hanoi是一個常用的例子?,F在我給Hanoi一個新解釋:Hanoi將來的智能就是人類自己的智能HI + 人工智能AI + 自然智能NI,此外,人跟其它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人有組織智能OI,四種智能合起來就是Hanoi, “河之內”。實際上,"人是社會動物", 人的本質是“組織智能”。真正能夠支撐展示這種合成智能的系統就是CPSS, 即融人機物為一體的賽博物理社會系統,其實CPSS就是元宇宙最簡潔科學的定義。
《道德經》和《圣經》上分別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太初有道,道同神在”二句,如果把這里的“道”視為區塊鏈之DAO的組織和行動,這二句話就成了產生控制論,神經網絡及其衍生品賽博空間和深度學習的循環因果流程與算法。循環就是元宇宙的本質與功能,這樣才能對立統一,才能不但歷史決定未來,而且未來決定歷史,才能象段永朝老師剛才講的:人在遛狗,狗也在遛人。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朱銳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朱銳認為,我們在討論元宇宙的時候,應該學習一下康德。因為康德在討論知識的時候先問“知識是怎么樣可能的?”實際上問的是“知識哪些是不可能的?元宇宙產生的CG、物象,可以在對象的角度被看作是真實的,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要把元宇宙當作另一個“世界”,要有很長的技術要跨越。
從生產力角度,我們其實在講三個概念:1.模擬的生產力;2.增強;3.替代。元宇宙如果真的要成為一種大轉型的生產力,肯定是“替代”,而不是簡單的模擬或者是增強。三個方面我們首先做區分,找到他們之間的張力如果元宇宙的未來對得起大家今天坐在這兒一塊討論,它必須是作為一個“替代現實”,而不是增強或者是模擬現實。
04
數字原住民與元宇宙“拓荒者”分享會
游戲,作為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長久以來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自上世紀電子游戲從頂尖科研機構誕生出來后,世界的運行軌跡不斷被游戲重構。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薛少華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薛少華的主旨演講以《好玩:游戲如何讓世界更美好》為題,回顧了“游戲”的歷史,游戲往往不單是游戲,還承擔著各種各樣積極的社會作用。在一些部落里,這些作用被儀式化,與祭祀或是巫術相關。公元前16世紀的呂底亞(小亞細亞)國王阿提斯創造了游戲的概念。游戲是羅馬帝國創建的主要原因,游戲在我們的藝術中,在我們的文化中,在我們彼此講述的故事中,在我們的社會文明中一直延續著。針對“虛擬世界”,他梳理了從電子游戲到科技革命,討論了游戲的目的與未來,以及游戲如何讓世界更美好等話題。隨著游戲技術發展,我們能在游戲中獲得的感官輸入模塊也將更加豐富,將催生具備更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新場景,這對情感類、認知類疾病的干預和有效治療,有重大利好。戲是一種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性力量,一種重塑文明的快樂生產力。
與談環節,當代藝術家栗子、RCT AI副總裁朱元、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薛少華、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蘇湛、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梅劍華(自左至右)
與談環節,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梅劍華,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蘇湛、當代藝術家栗子、RCT AI副總裁朱元一起,從技術、哲學、藝術等方面探討了“游戲”的深層意義。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蘇湛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教授蘇湛認為, 既然人類或者所有動物都把“玩兒”作為一個天性,花了那么多精力、資源在游戲上,那“游戲”就絕對不僅僅是為了快樂,而是在進化上是能夠帶來我們生存的優勢。喬納森·歌德夏提出了一個“講故事的動物”假說,這個假說可能同樣適用于游戲,因為至少哺乳類都有“游戲”的活動。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有一個不對稱性,虛擬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作用于神經元,而真實世界作用于整個物理身體。元宇宙完全作用于神經元,這里面也構成一個不對稱,這也可能是元宇宙、虛擬世界的隱憂。在游戲上,我們也看到了一個趨勢,現在最新、最火的概念不是虛擬現實(VR)而是AR(增強現實),所以未來如果真有元宇宙,不會是純粹虛擬空間的東西,而是虛擬空間和現實真實空間結合的東西。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梅劍華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梅劍華認為游戲的不對稱性在于,現實世界的游戲可以電子化,下棋,麻將、撲克牌都可以電子化,可是電子游戲沒法現實化。
當代藝術家栗子
當代藝術家栗子從自身玩游戲的經驗談到,游戲的路徑越模擬現實,受歡迎程度就越大。但是在某些元宇宙場景中,比如模擬吃拉面、模擬廚房的意義在哪里呢?其實沒有什么意思,很枯燥,沒有創造力,完全變成技術控了,就像我們繪畫一樣,不是為了畫的像而繪畫,而是我要表達什么特別意識。藝術家需要的是一種孩子般的真誠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這就要求必須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讓自己開啟智慧。而游戲也一樣,需要你腦洞大開,真誠快樂地投入其中。藝術和游戲結合在一起,會開啟你的智慧,開啟你的想象力,開啟另外一個維度的東西,每個人都需要進入游戲放松自己天馬行空的生活。
RCT AI副總裁朱元
RCT AI副總裁朱元把游戲分解為“Play”和“game”,play這個行為本身在中文語境下之前有一定負面的反饋,而在西方語境下play是孩子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在神經元的塑造性上,“玩兒”這件事情本身就會帶來一定的價值,游戲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追求越來越真實的沉浸式的體驗。與藝術家栗子的觀點不同,朱元認為大部分游戲不是在模擬現實,而只是抓住了現實當中對你產生情感影響的一個點,然后把它放大到了極限。大部分游戲都是在高密度的向你傳遞游戲設計師在現實當中想要創造的一種敘事和知識的載體,這可能也是讓我們覺得越來越真實的原因。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薛少華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薛少華認為游戲有很多類型,比如具身化的和敘事性的。玩一個游戲不亞于讀一本名著或者是看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可能會更真實,可以去體驗不同的人生;再比如模擬經營類的,每個人有不同的喜歡類型。其實,電子游戲主要是我們現在的一個載體,我們在里面能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人,那樣的世界可能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跟我們的真實社會是一樣的,而不是一個虛假的場景。游戲從來不是讓你在里邊很容易獲勝,總是帶有困難,讓我們以一種自愿放棄容易的方式做事情,用其他的規則限制我們的能力,在這種規則下達到勝利。